综合物化探勘查 非震油气勘查 各类固体矿产勘查、评价与开发 区域重力方法技术研究、开发与推广 物化探测地方法技术研究、开发与推广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、勘察与施工
您的位置 : 首页 > 最新动态 > 建队60周年专栏
高 原 岁 月
作者: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  发稿日期:2020-01-14 21:25:37

姚元生

    1967年,西藏第二地质大队在藏北安多县东巧矿区施工。由于高原特殊的气候、地貌条件,加之缺少测绘力量,使矿区急需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任务搁浅。后经地质部协调,由物探研究所立测组负责牵头,采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,承担矿区地形测量任务。第三物探大队(即二物)立测组许殿德、倪杰、高永庆、刘廷智、周峰、王锡良等人,配合物探所立测组来到西藏高原工作。这确实是一项特殊的任务,因为它是在西藏高原。

(一)路途

    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进藏的路途并不是多么容易的。每个进藏人员需经过身体健康检查,还有必要的政治审查之后,才可获允许进藏工作。

    那时候,通往新疆的火车为数不多。从西安出发,乘坐火车经五十多个小时,到达甘肃河西走廊西端的柳园站。这里是青藏公路的起点,也是西藏运输站所在地。所有进藏的人员、物资都从这里转运,地方不大,却是一个要塞之所。

    从柳园乘汽车,沿青藏公路南行。途经敦煌,翻越挡金山,穿过柴达木盆地,到达青海西部重镇格尔木,在这里需休息两三天,就要进藏了。

    离开格尔木,先要经过进藏第一关——纳赤台。这里是昆仑山北麓,海拔三千多米,如果有在这里出现身体不适等情况,那就进不了西藏了,需返回格尔木。第二天翻越昆仑山,到达唐古拉山麓的沱沱河。这里海拔四千多米,一般人都会有高原反应的。所以大家称它是“头痛河”。到这里就没有退路了,只能继续向前走。第三天翻越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,到达安多县后,再西行百余公里,就到达目的地东巧区了。

(二)东巧工地

    六月的关中,已是夏日炎炎。然而在藏北高原,却依然是隆冬季节。山上积雪照旧,河面冰层未化,寒风凛凛,伸手不易。

    立测组的同志们来到工区后,因初次进藏,高原缺氧反应是免不了的。大家在度过了短暂的反应期之后,很快就投入了各项准备工作。

当时,西藏队正处于组建之初,来自新疆、内蒙等地的人员陆续到达,而后勤供应应接不暇。用于高原的棉帐篷尚未配齐,大家就被暂时安置在土坯房子里。冲洗摄影底片的暗室,也是在房子里用黑红布遮挡住窗户而成,非常简陋。

虽然环境比较艰苦,然而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,第一次来到西藏高原,为在西藏地质勘探能作一份贡献而感到自豪。

(三)矿区作业

  从驻地到矿区还有十几公里山路,不过,来往矿区的汽车倒是不少,交通比较方便。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之后,大家就进入矿区,开始进行地面摄影测量作业。

 到达矿区后,我们和地质人员一起踏勘了测区,现场规划了工作安排。任务落实到每个人,接着就进行选择控制点和摄影测站,树立测量标志,之后就同时开展了控制测量和地面摄影工作。当天拍摄的底片,晚上回到驻地后,还要及时冲洗。如果发现有不合格的摄影底片,第二天就需要重新拍摄。

  大家克服了高原缺氧反应及气候变化等困难,坚持天天上山作业,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,就完成了外业相片控制测量和地面摄影测量工作。摄影资料尽快的送交室内成图,为矿区设计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

(四)后记

  这次在西藏地区进行的地面摄影测量作业实践,虽然时间不长,但却使二物立测组的同志们体验到了摄影测量的优越性。特别是在高原艰苦环境下,能把大量野外工作量转移到室内进行,毫无疑问是解放了生产力。从而为之后二物承担的区域重力调查,应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,处理重力定点测高等项工作,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        (编辑:周冬莉)

 上一篇:地质大院印象
 下一篇:如歌的岁月